1. 计算机网络日报
“报纸消亡论”是近年来在世界报业影响较大的一个假说。持此种观点的有美国著名新闻学者、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挪威媒体顾问伊瑞克·威尔伯格和英国的罗伯特·皮卡德教授等人。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并非无稽之谈。2005年,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 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通过这两个图,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并且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
而英国的罗伯特·皮卡德教授,他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引入期,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20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进入21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伊瑞克·威尔伯格和罗伯特·皮卡德教授持类似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网络媒体的欣欣向荣与传统报业的日渐式微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少传统报业倒闭的倒闭、转型的转型,这也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有的报纸转型成功,得以持续发展。然而还有更多的报纸陷入转型困难、停滞不前的境况。
而报纸陷入困境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这导致了不少读者群的流失。这点在年轻人身上尤为突出。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慢慢习惯了网络阅读,从而渐渐远离了传统的阅读方式。
第二,读者越来越小众化,这与综合性比较强的报纸产生冲突。例如,现在的微博或者一些新闻APP,他们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来分析读者的阅读爱好。如果你看了两篇娱乐性的文章,那么这些软件接下来便会不断地向你推荐你喜欢的娱乐性讯息。这大大迎合了读者的口味。
第三,报纸自身有局限性。相对于互联网,报纸的时效性差、容量小,且成本也高。一般报纸一天才出版一次,而网络时时刻刻都在更新。并且报纸的版面有限,不像互联网,应有尽有,海量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而关于成本,则要分为读者本身的成本与报纸出版成本——读者订阅报纸是需要花钱的,而网络则可免费获取;报纸出版的成本结构也不够合理,近一半的报纸运营费用被用在物理生产过程中,而不是编采活动上。所以这也使得报纸的获取与生产成本相对于网络来说过高。
第四,报纸本身商业模式的经营危机。报纸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广告额和发行量。因为如今报纸亦在逐渐衰落,读者群不断流失,这就使得报纸订阅人群不断减少,于是报纸的广告收入也不断减少。为了止损,报纸会投入越来越多的广告,与之带来的则是报纸真正的内容不断减少。这就更加使得一些核心读者流失。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如今,虽然不少传统纸媒逐渐衰落,但也有一些媒体仍屹立不倒。像是一些财经类的报纸等。由此可见,随着如今读者的越来越分众化,报纸亦可随之“分众化”,迎合大众口味。
可这就与网络媒体又类似了。前面说到,网络媒体的一个优点是时效性更快,但这也可以是网络媒体的短处。传统报纸可以更加细致、深入的调查讯息,使得新闻内容更加精致化。所以当有社会重大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是会优先选择纸媒的声音,这是网络媒体的快餐新闻所不能比拟的。
当前,我国的报业集团在“报网互动”方面的探索主要集中于报道的策划和编读互动的层面,如何利用网络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则是需要继续加以探讨的。纸媒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新闻和意见。报纸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顺应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立足方法。
菲利普·迈耶也曾说过:“互联网可能终结报纸,但也会迫使报纸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如今我国纸媒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只要不断探索,不断改变、寻求创新,亦可在媒介中开辟一条天地。如此,“报纸消亡论”也不会成为事实。
2. 计算机专业日报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 --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
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3. 计算机相关新闻
一般是看网易云阅读里面的科技新闻和博客园,话说博客园自己做的客户端太烂了。
4. 《电脑报》
九机的创始人是陈鸿睿。
陈鸿睿很小就对计算机技术感兴趣,2001年考上泸西一中,他的爱好在高中三年得到了发展,下了晚自习后,别的同学借着校园的路灯继续看书,他却埋头啃读《电脑报》。靠着自学的计算机知识,他为网吧排除技术故障,从而可以经常免费在网吧上网。高三那年,他跟十来个同学一起凑了2000元钱,买了域名和空间,创办了泸西第一个网络聊天室“泸西零距离”。
5. 计算机网络新闻
计算机网络有很多用途,其中最主要的三个用途就是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
1、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邮件传送、新闻消息发布及电子商务活动等等。利用这一特点,可实现将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单位或部门用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调配、控制和管理。
2、资源共享
资源”指的是网络中所有的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共享”指的是网络中的用户都能够部分或全部地享受这些资源。
例如:某些地区或单位的数据库(如飞机机票、饭店客房等)可供全网使用;某些单位设计的软件可供需要的地方有偿调用或办理一定手续后调用;一些外部设备如打印机,可面向用户,使不具有这些设备的地方也能使用这些硬件设备。
如果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各地区都需要有完整的一套软、硬件及数据资源,则将大大地增加全系统的投资费用。
3、分布处理
当某台计算机负担过重时,或该计算机正在处理某项工作时,网络可将新任务转交给空闲的计算机来完成,这样处理能均衡各计算机的负载,提高处理问题的实时性;对大型综合性问题,可将问题各部分交给不同的计算机分头处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即增强实用性。
对解决复杂问题来讲,多台计算机联合使用并构成高性能的计算机体系,这种协同工作、并行处理要比单独购置高性能的大型计算机便宜得多。
6. 计算机 新闻
对的。主语是笔记本电脑 ;谓语是成为; 宾语是工具。 “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只是对笔记本电脑的解释说明。
7. 计算机电子报刊
dtp作品集是多语言排版,也叫DTP(desktop publishing),是指将一份宣传资料或说明手册制作成面向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以多种语言表达的、且有美工设计效果的资料的处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