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是什么意思起源于什么时期(物候与节气有什么关系)

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

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

西方的物候知识起源也很早,两干多年以前,雅典人就已经试制了包括一年中物候推移的农历。

到了罗马凯措时代,还颁发了物候历L供应用。欧洲有组织地观测和研究物候,实际上始于18世纪中叶。

当时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就曾对瑞典境内的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增加农业生产,这才开始注意物候学的研究。

日本、英国、德国的科学工作者都先后组织了物候学的观测和研究。十月革命以后,物候学在苏联得到很大发展,获得一定的成果,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在两干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周代,人们已经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4个节气。

《尚书·尧典》记载为"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8个;

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详实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并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周髀算经》完整地介绍测定和计算方法。

测定节气需要器械,圭表是最早的仪器。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

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

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飘影则最长。

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

譬如 ,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所以我国先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

地球除了自转外,还要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在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公转中,由于地球的旋转,到达太阳黄经的角度也不同 ,自然地球从太阳上吸收的光和热得多少也不会一样,这就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冬暖、夏凉、春花、秋实。

地球绕日一年转360度,将360度等分为24份,每份15度,每15度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这样就有了二十四节气。

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月首称"节",月中称"中气" , 简称为"气"。基本概括了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和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记载了大自然中的一些物候现象。

二十四节气发源于黄河流域,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黄河中下游地处北纬30°到40°,在这个纬度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分明,阳光水分适宜,且土壤肥沃,因此这个地区农业十分发达。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集中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利用物候指导农业生产的情况。由于二十四节气指导性强,带有普遍的规律 ,目通俗易懂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推广,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

古代的中国是个农、渔、林、牧的社会,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农人配合这些节气,栽种适时的植物;渔民也配合节气变化,捕得各种鱼儿;其余百姓也配合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安排着各种活动。

先民们在农事生产、日常生活及宗教祭祀活动中再结合各种风俗仪式,经过各朝代的演化,逐渐形成各种丰富多彩的二十四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文化对中医药文化、饮食文化等养生文化和节庆文化、风俗习惯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千百年来 ,二十四节气文化一直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关照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衍。

物候的利用不仅照耀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兴旺发达,而且传播到周边国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绩,毫不亚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正是二十四节气的应用,使人类增强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加速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不仅如此,人们还将指导生产的节气与文化生活结合,形成了民族节气、岁时文化,并随着历史长河的涌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既有谚语、歌谣、传说等非物质遗产,又有传统牛产丁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有与节气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直至今日节气文化方兴未艾,大量传统农业中的农耕习俗和礼仪信仰,仍鲜活于民众之中,成为我国所独具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延续特征。

丰富多彩的农业民俗文化,不仅有广泛性和地域多样性,它千古一脉的传承性,必继续为中华文化的积累、传承、弘扬和创造,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