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技术吧讯:“谁能想到,这名年仅 16 岁的少女,四年前只是一名年仅 12 岁的少女。”跟这句正确的废话基本类似的一句话是:随着 Windows 95 发行 20 周年,现在我们所说的 95 后也已经 20 岁了。
不过这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句话。20 岁也就意味着他们正在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新生力量,即将会通过毕业补充进就业大军,来替代现在已经有点精疲力竭的 80 后的位置。
Windows 95 的发售可能是科技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不管是在美国,澳洲,加拿大还是日本,这个同步发售的时代事件都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下个世纪的足音临近。在大众仍普遍不熟悉电脑和互联网的 90 年代中期,这是一种带有启示录式感觉的神圣仪式,以至于当时也出现了反 Windows 95 的团体——你没听错,是专门来反对一个操作系统最新版本号的团体,他们认为升级行为是强迫用户捆绑升级到新的硬件,去做跟以前同样功能的事情。当然,我们都知道,并不是任何对于未来的保守批判都是对的。
巧合的是,如果你观察的话,可以发现 Windows 95 之后的历代操作系统升级,就好像是在 1995 年出生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一样。
孩子五六岁准备进入小学,而此时恰逢 Windows XP 发售。XP 到今天都还应用在非常广泛的场合中,这就好像 K12 教育会教会孩子们一些基本做人的道理,会支持孩子们的一生。等到孩子们上高中的时候,Windows 7 诞生,就像这个系统一样,孩子们开始鼓足干劲拼高考。随后上市 Windows 8 略显随便,就像是考上大学的孩子们懒散的开学生活一般。在随便了一两年之后,孩子们再打扮成大人模样,走向职场。这个时候,Windows 10 也诞生了。今后,大版本号可能将不再变化,而只是进行微小的渐进式的更新,这也类似于大学生们告别青春期,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么一看,Windows 还真是非常拟人化的一个操作系统。Windows 95 也定义了一个现代操作系统应该有的样子——完全的图形操作界面;浏览器和系统深度的整合;对多媒体和游戏的良好支持。它适应现代环境的进步包括:系统能做的事情逐渐让位于浏览器,让系统本身变成一个支撑浏览器的底层,使得不同系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这一进步是以 Windows XP 作为标志的。
1995 年出生的孩子们对跟他们同龄的 Windows 95 不可能有太多印象。他们最熟悉的应该是 Windows XP。他们的成长也基本上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他们是已经把电商,社交网络,新闻网站和网游等行为深深根植于心底的年轻人,这已经成为他们一项本能,根本不用去教。
电脑术语已经成为人人都懂的社会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在一些电视和报纸的用词当中,也频繁会出现“点击”“在线”“链接”等等这些借用自电脑的概念。值得注意的一点是,95 后们从小就具有非常好的搜索素养,知道如果有什么不会的东西,要先去百度一下。正因为如此,他们正在不断的创造和适应着新的隐喻。
设计师 Bill Gardner 在 6 月 9 日发布了 2015 年 LOGO 设计趋势报告,其中讲到:
“青少年、儿童甚至婴幼儿正经历一个与“前辈”完全不同的视觉动态世界。举例来说,云朵图案的含义就在近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一个青少年看到一个云形图标第一反应是数据存储而不是下雨。三条叠加的曲线不再单纯意味着彩虹,而是沟通或无线上网信号的代表。即使是一个汉堡包的图标也可以被赋予全新的与食物无关的意义。整个世界都在持续被分解为一个个图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变得更加以图标为基础,因此,图标可能会跨越语言的障碍。”
以这样的前提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可能和上一代之间最大的代沟,就在于遇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我们更多会直接询问身边的人,但是孩子们可能会更加依赖网络去自己完成,所谓“低头族”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面对这些更熟悉机器的人,现在的各种机器却在做相反的事——尝试用自然语言来跟人们交互。这实在是一种相向而行。
以 Siri、Cortana 等为代表的语音助手,是以运用自然语言与人交流作为目标,而自然语言的源头,是这些孩子们的上一代人,是以出现在《老友记》这种情景喜剧中的人们为原型来设定的。这样做的目的,一部分是为了让现在依然没有参与全球互联网的下一个 10 亿人,能够尽早的融入网络生活。他们虽然与本文所述的“95 后”同龄,在网络素养方面却大致相当于他们的“叔叔辈”或者“爷爷辈”。所以,这些伴随着机器语言和搜索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在长大后再学一次电脑,完成对自己的再一次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