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而辛弃疾亦有词曰:“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清明节气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皆洁齐、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清明节习俗很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但是,“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的礼俗主题。
纪念先人逝者,清明节有不少清淡的素食,既寄托了对逝人的追思,也寓意着对团圆美好等愿望的期许,而各地的习俗不同,清明食物也不尽相同,有10种清明美食最具代表性:
也称“清明果”、“艾米果”,是南方清明节的主要美食,主要用艾叶的汁液和糯米粉制作成外皮,里面添加豆沙、咸蛋黄、肉松之类的馅料,最后蒸制而成。青团看着碧绿,闻着有艾草的清香,吃起来口感清甜又软糯。艾叶既可食用也能入药,用艾叶做青团,在清明时节吃,可以帮助身体抵抗寒气;不过,现在的青团,有些并不是用艾叶,而是用浆麦草或者绿叶蔬菜汁来代替,青团也更多地被人们用来当作春游踏青的小吃了。
也叫“青粄”,是客家人必备的清明传统小食。因为俗话说“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和青团的做法类似, 艾粄也是用艾草的汁液与糯米粉一起和成团,再包入芝麻、白糖、眉豆、花生等馅料,捏成圆形、长形,最后蒸熟。
在福建,清明时用田间地头长满的暖菇(鼠曲草)的汁液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上豆沙、腊肉、笋丁等馅料,上锅蒸制而成,做好的暖菇包也是青绿诱人,还带有清淡而悠长的青草香气。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薄饼有点像北方的春饼,用面粉调成糊状在锅中煎成圆的薄饼,然后再将绿豆芽、豆干、鱼、虾仁、肉丁、海蛎、蛋丝、萝卜等荤素搭配的菜、肉等煎炒焖熟,最后包入饼中并抹上辣酱等来吃,口感丰富,营养加倍。
在江南、江淮一带,用蒿子(不同于艾草)和糯米粉、大米粉(或者面粉)为主要原料,或者再加入爱吃的馅料,蒸熟或者煎炸熟。吃起来鲜香味美。
“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在江浙、山东等地,清明正是燕子回迁的时节,人们会用以面粉、牛奶、糖、酵母、鸡蛋为主要食材做出燕子形状的馒头,一方面象征着迎接春天的到来,另一方面,也寓意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旺。据说在清明节燕子从南方回来了,落在谁家的粮囤上,就会给哪家带来丰收。
也叫“子推馍”、“老馍馍”,是山西的一种美食,发面之后,将红枣、花生等各种食材,包进馒头里,然后再用小镊子,小梳子等工具将馒头制作成各种小动物等形状,最后上蒸锅中蒸熟。馍中夹的核桃、红枣、豆子等物,又称“子福”,寓意着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
一种油炸食品,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吃起来香脆可口。在古代,寒食节禁烟火三天,人们用这种油炸的食品代替饭食,可以加水泡,也可以直接吃。现在馓子的吃法更多了,比如剁碎了放在馅料中包包子、饺子,或者掰碎放入汤中进食等等。
在四川一带,欢喜团是一种用炒米做成的团子,即将糯米蒸熟晾凉后弄散,再炒至膨松,蘸取糖稀,制成大小不同的球状团子,再在这种团子上点上不同的颜色,取欢喜之意。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在山东地区,菜煎饼不可少。其中做煎饼的面粉可以用普通面粉或者各种杂粮粉配制,在鏊子上摊熟,煎饼中间再夹上各种菜丝,如白菜、荠菜、韭菜、胡萝卜丝、土豆丝、粉条、豆腐等,以及喜欢的调料,如盐、辣椒面、酱等,最后卷上再吃,口感酥松香嫩,营养全面。
除了以上的这些清明美食,在广西,还有民族特色的色、香、味俱佳的“五色糯米饭”;衢州人用艾草地、糯米粉及各种馅料制作的“清明粿”、“清明粒”;南通的“印糕”、“蒿团儿”等等特色美食。
当然了,在祭祖拜山之余,一家人也免不了烧上一桌的饭菜,一起聚在餐桌旁,放松一下,既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愿逝者安心!不知你的家乡在清明节还有哪些特色食品?
每天的柴米油盐让我们对琐碎繁杂的厨事早就没有了“若如初见”的感觉,但可是然而but,“不计得失、浑然忘我、乐在其中”依然是我们每天的不懈追求。我是趴窗看雨的小龟,爱生活、爱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喜欢我就~!~点赞!~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