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打手鼓视频,打鼓视频教学入门教程

学打手鼓视频,打鼓视频教学入门教程

  春雨中稍作休整,暮色还未完全覆盖天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们,背着钢琴、鼓和笔以及颜料,从城市四面八方来到灯火通明的上海群众艺术馆。昨晚是人气市民艺术夜校春季课程的第一节课,5个校区46门课程近1200个名额在5分钟内被抢。

  _字幕:巴扬琴老师教学生新民晚报记者郭新阳摄_

  与专业合作

  * * *

  今年的新课程有光影艺术、口琴、巴扬琴。美术班的老师和学生是第一批到校的人之一,班里的学生早早摆好画架,摆好姿势。本课程由群美术馆和巴塞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现场策展人许阳阳也带来了几件藏品。自2014年从美国回来后,她一直从事公共艺术教育。在这门课程中,她整合了图像、解释和实践,并通过欣赏抽象画、了解艺术家的生活和背后的故事,带领学生进入看似小众的当代艺术。“其实美术馆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冷。我们希望通过与集团美术馆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普通人走进美术馆,走近当代艺术。”

  老师的要求是两个班出一部作品。学生毕业后也会有静态作品展示。希望这种方式能给普通人带来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于这样一门业余艺术课程来说,有了一定的“作业”压力,学生在工作之余也不会因为忙碌而逐渐荒废学业,让一个半成品积灰。压力带来了完成作业的动力。

  _标题:学生在光影艺术课上画画新民晚报记者郭新阳摄_

  思域夜校项目负责人杨凌志透露,这是思域夜校首次尝试与专业美术馆合作开设课程:“过去我们大多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包括朱打击乐乐团和上海阿卡贝拉中心找到了我们,为我们提供了更受欢迎、更丰富的专业课程,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用艺术解压

  * * *

  走进非洲鼓的课堂,你不禁会惊讶,这门初看与实力有关的课程,在20名学员中,只有一名男生。老师祝贺并笑着解释:“鼓最初是女性创造的,是劳动的节奏。部落居民用鼓来展示洗衣服、耕作和其他劳动的场景。”

  年轻的老师祝贺他成为市民艺术夜校的“老教师”,他用三年多的教学经验,用非洲大鼓的激情和活力,把这些出生在50后、60后、70后、80后,再到90后,年龄跨度超过40年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

  _标题:祝贺您为学生演示击鼓手势。新民晚报记者郭新阳摄_

  受训者大多是忙碌的白领、希望和在乐队里学习乐器的孩子一起演奏的全职妈妈、对奇特的打击乐充满好奇的中年人,以及撒哈拉沙漠星空下被当地鼓点迷住的文艺少女。他们谈到学习打鼓的最大动力,是为了释放各方面的压力。打得好不好没关系。当鼓手的皮肤与鼓面碰撞,感受到肌肉从手掌到指尖的细微振动,注意力被纯净饱满的鼓点吸引,鼓手不禁半闭双眼,心中充满无限喜悦。

  在众多乐器中,起源于西非部落的非洲鼓是曼丁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是一种很快习惯的乐器。即使学习者对音乐理论一无所知,他也可以在课后把它从头弹一遍。在夜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因为家庭事务或出差缺席几节课。但是,即使非洲鼓学习课程被打断几次后又加入,也能毫无障碍地顺利进行,融入集体的强烈节奏,几乎没有什么断层感。

  _描述:学生练习演奏非洲d

  在市民夜校的非洲鼓12门课程结束后,学生至少可以演奏一首完整的乐曲。班里有几个老同学跟着祝贺了好几个时期,一遍又一遍的学习,就是为了在鼓点里飞。(新民晚报记者)

  徐义生)

  记者手记丨心有所依

  当谈到艺术教育时,人们的反应往往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这从艺术学校比比皆是就可以看出,退休往往是这样。

  后丰富多彩的老年大学,而中青年上班族毫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学习之处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中青年人对于艺术的亲近渴望,又是那么强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正是导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名额如此抢手的原因,且这样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只会越来越旺盛。

  _图说:学员们跟着老师学习街舞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_

  专为18岁-55岁中青年群体服务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自2016年首度开设以来,课程一加再加,从最初的6门到如今的46门,街舞、香道、相声表演、配音表演等等涵盖中西文化的学习项目均在列,据上海群艺馆馆长吴鹏宏透露,市民艺术夜校今年正式扩容,第一期扩大到了静安、徐汇、长宁、虹口,下半年还有普陀、浦东、闵行、青浦、奉贤等五个区加入,初步计划可以增加800个名额,让更多中青年能够有机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重拾自己的艺术梦想,释放内心久违的热力。(徐翌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