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陇上大儒一胡缵宗
陇上大儒一胡缵宗
陇上大儒一胡缵宗
胡绩宗,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明代著名大儒。胡缵宗自幼勤奋好学,二十九岁中进士后即入翰林院任职,但受派系牵连,被人诬告而遭贬谪。初入仕途,即遇坎坷,翰林院少了位优秀人,地方上却多了一位好官。胡缵宗历任安庆知府、苏州知府、山东巡抚、河南巡抚等职,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当他从安庆离任时,所有百姓泪眼相送;在他离别苏州十年后,当地百姓仍感念不已,为他立“去思碑”。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
胡缵宗的品德、才能,足以让他在仕途上有更大作为。然而,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官场黑暗,让胡缵宗看不到希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方面,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激励胡缵宗投身仕途;另一方面,仕途的黑暗、不测,也不断让胡缵宗心生退隐之思。嘉靖十八年(1539),开封官署大火,任河南巡抚的胡缵宗弃官回乡,走上了他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退隐后,胡绩宗回到了秦安县兴国镇邢泉村,这里是胡缵宗儿时成长、少时求学的地方。熟悉的地方,美好的环境,闲适的生活,终于让胡缵宗心灵得到了解放。为官三十多年,胡缵宗早已对仕途心灰意冷,他为自己确立了新的人生目标:著书传道。胡宗著书甚富,有《鸟鼠山人集》《胡氏诗识》《春秋本义》《安庆府志》《秦州志》《汉中府志》《巩郡记》《拟古乐府》等,在经学、哲学、古文、诗歌、方志等方面都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深厚的学识与刚正的性格涵养了胡缵宗的书法艺术。他的楷书取法颜真卿、柳公权,笔力刚健遒劲,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大气磅礴。他的行草书宗法二王,笔墨浓重,流畅纯熟,有奇崛之处。时代也对胡缵宗的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明代书法艺术的兴盛期。当时许多文人书画家集中在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被称为“吴中四家”的文徽明、祝允明、王宠、陈道复等吴中名士均与胡缵宗交往频繁,不但同游山水林泉,相互之间还时有诗歌赠答。
早在明朝嘉靖时期,胡缵宗墨迹已被时人视若卞壁,拱为珍宝。明人陶宗仪《书史会要》评价其“书法笔力清劲古雅”。而今,我们还能够在很多名山名寺看到其手迹,例如,天水伏羲庙门匾“与天地准”,曲阜孔庙正面第一坊巨匾“金声玉振”,苏州虎丘篆书“千人坐”,山东济南“趵突泉”,江苏镇江焦山迎客照壁“海不扬波”等。
【以上图文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书法》练习指导(七年级下册) 】
可泉不涸,从秦安走出的明代大学者胡缵宗
文/图 刘小雷
美丽的凤山
可泉寺仍在,但不是当年的气象
从圣母宫我们看到胡缵宗所吟咏的溪山之胜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正当“前七子”、“吴门派”、“唐宋派”在诗坛掀起狂澜时,一位年轻诗人却悄然崛起于陇右,很快他便以其现实主义的诗歌独树一帜,为当时人所瞩目,他的书法天下闻名,曾为明朝大才子唐伯虎写下墓碑……
他是谁呢?
1、被人诬告而遭贬谪,这其中的冤屈又向谁去说?
2009年七月的一个雨天,秦安县城兴国寺,在雄镇如盘的般若殿,我看到他笔力扛鼎的擘窠大字“般若”;去年六月,记者到“甘肃省文化名村”——秦安凤山村采访,在这位先贤的出生地旗杆巷口伫立良久,他的故居早已湮没在时光的尘埃中了,但我还是感受到他温润如玉、遗泽后人的桑梓之情……
他就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代名臣,著名学者——胡缵宗。
2013年9月11日,记者再次到秦安寻访胡缵宗留在故乡的人生轨迹。
在车上翻看胡缵宗的传略,他少时的苦读故事和“凿壁偷光”“映雪囊萤”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胡缵宗的父亲胡士济长期在四川双流(今四川省双流县)任县学教谕,在学识渊博的父亲熏陶下,胡缵宗自幼就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夜深人静,一天的功课却没有做完,小瓒宗望着书桌上空空的灯盏正发愁呢,一向对他恶言冷语的继母却把灯油藏了起来。这时,瓒宗的姐姐却悄悄推门进来,将噙在口中的灯油轻轻地吐在灯盏里……
在姐姐的呵护下,胡缵宗的学业没有中断,他不负亲人的期望,二十一岁时中举人,二十九中进士。在凤山村,胡氏后人提到胡缵宗,说他是皇帝金殿上钦点的探花,真是这样吗?
按照史书记载,胡缵宗在殿试本来已拟一甲第三名,但当时的试官,依附大宦官的大学士焦芳却袒护自己的儿子焦黄中,硬是把胡缵宗的功名抑置在三甲一名。按照明代的科考制度,殿试不行黜落,只是把应试者区分为三甲,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好在还有一名试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李东阳,他怜惜胡缵宗的才华,向正德皇帝朱厚照奏请将胡缵宗的功名“等同于一甲,特授翰林院检讨,下不为例”云云。正德皇帝同意了李东阳的意见。
一甲第三名,这自然是探花了,所以秦安的民间说胡缵宗是探花郎,也不是空穴来风,但胡缵宗清廉的政声,卓越的学识,岂是一个小小的探花郎所能概括的。
胡缵宗既任职翰林院后,不久就去入史馆修《孝宗实录》了,在世人眼里,他成了不折不扣的史官,如果胡缵宗的仕途以修史而始终,或许在史官文化的链条上,我们会发现他熠熠生辉的名字,但正德五年(1510年),当时的大宦官刘瑾垮台改变了胡缵宗的命运。
说到这事,让人哭笑不得。
刘瑾倒台后,刘在朝堂上的党羽为之一空,包括那位假公济私的大学士焦芳。
但八竿子和刘瑾都挨不上边的胡缵宗,却因为当年和焦黄中同属被破格擢用,被人诬告是刘、焦一伙的同党,而遭贬谪,这其中的冤屈又向谁去说呢?
凤山上于右任的手迹“天地大观”
凤山村的明清一条街
邢泉村的圣母宫
2、他累了,罢官让他放下了心中的如山重负,故乡的田园真的近了……
明朝少了一位史官,却多了一位能造福一方的良臣。
胡缵宗被谪往嘉州(今四川乐山县)任判官。他从基层做起,清廉自律,素有政声,辗转五年后,胡缵宗入任了南京户部的官职。
当时宁王朱宸濠占据南昌反叛,率水师出鄱阳湖入长江,扬言攻取南京。这时的胡缵宗显示了他不为人所知的才能——晓兵事。他常为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出谋划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捕获朱宸濠在南京设下的内应。
朱宸濠的叛乱平息后,胡缵宗升任安庆知府。安庆为长江上游重要屏障,历来为重镇,胡缵宗升任后完成战乱后的恢复工作有条不紊:抚流亡;修城垣;革弊政;省徭役;兴水利;奖农桑;治道路;通商旅。在胡缵宗的治理下,三年后安庆的繁荣已超过战前。
正德皇帝在朱宸濠的叛乱平息不久后也死去了,嘉靖皇帝上台,他显然是注意到胡缵宗的才华,嘉靖二年(1523年),胡缵宗调任苏州(今江苏苏州市)知府。
当时苏州为东南的一大都会,政务繁杂,历代王朝在选任官吏时都是选德高望重、明达干练者为郡守,唐代的韦应物、白居易与明代的况钟先后任职于此。
胡缵宗从安庆离任时,安庆百姓倾城泪眼相送。在苏州任上,他仍然“廉洁辩治”,“名与况钟相颉颃”。
这是何等的感情啊!在胡缵宗离苏州十年后,当地的百姓民仍然对他思念不已,为其立“去思碑”,这让我想起了在湖北襄阳,当地百姓怀念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建立的“堕泪碑”。
嘉靖十五年(1536年),胡缵宗升任河南左布政使;同年十二月,升任山东巡抚,曾开修莱河以便民。
在山东任上,胡缵宗表现出强项、不畏权贵的一面,矛头对准了当时横恣不端、残民以逞的鲁王。他以激烈的言辞上疏弹劾,革去鲁王三分之二的俸禄,并且逮杀了鲁王身边佞臣,吏民额手称庆。
嘉靖十七年(1538年),因治河有功,调升总理河道职务,开考城(今河南南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归德,今河南商丘县)、睢(睢州,今河南睢县)水患。工程之巨,效益之高,在明代水利史上写下光辉一页,胡缵宗又成了一代治水名臣。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三月,在河南巡抚任上他做了最后一件大事:当时河南遭灾,他不顾个人安危,奏准一向吝啬的嘉靖皇帝拨来二十万两银子,解民于倒悬。
同年十二月,开封官署大火,焚及符敕,他引咎自劾。
我在揣想他当时的心境。胡缵宗的仕途是在正德、嘉靖年间,属于明朝有名的黑暗时期。他一向认为朝政之失在于皇帝“亲小人,远贤臣”,致忠贞有为之士视仕途为畏途,唯思明哲保身而已,国事遂不可问。他有抱负、有才能,然而时无明主,权奸当道,官场黑暗,仕途多艰,因而伴随他度过仕宦生涯的,是从政和退隐两种思想的不断交战。
传统的儒家思想鼓舞他从政,然而黑暗的现实和不测的仕途又时时提醒他作退隐之想。他一面推崇着历史名臣谢安石、范仲淹,一面却又景慕着隐逸之士陶渊明、林和靖,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矛盾心境。
他累了,罢官让他放下了心中的如山重负,故乡的田园真的近了……
胡缵宗的画像(资料图片翻拍)
胡缵宗的部分著述(资料图片翻拍)
胡缵宗为兴国寺题写的匾额
江苏镇江焦山上胡缵宗的遗墨(资料图片)
3、那一泓清泉的原址,已是屋宇相叠的农家院落
当日下午,我们考察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兴国镇的邢泉村,胡缵宗少时求学和晚年归隐著书的地方,它位于秦安县城南约一公里处。在魏晋南北朝以前,田园是朦胧而缥缈的,东汉张衡《归田赋》中的田园方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然而张衡毕竟没有归田。晋宋之际的陶渊明葛巾短褐,以农人的装束,以文人的心境雅趣,躬耕南山,放歌丘壑,完成了这方精神家园的最后的建构,同为封建士大夫的胡缵宗怎么能不羡慕这样的生活呢?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当年中秋节,胡缵宗的心情无比愉悦,与其他先后致仕归里的八人聚集于邢家村(今邢泉村),饮酒赋诗,泼墨挥毫,陶醉于山水之间,号称“陇溪九逸”。
当时的邢家村后靠长山,前临陇水(葫芦河),溪流淙淙,鸟语花香,环境幽雅,风景宜人。胡缵宗“八观、十二咏”中的“陇溪春色”和“可泉膏沃”即取材于此,“陇溪春色”曰:“绿溪多圃,圃多花果,而三春争妍,有异于他溪者。”这就是胡缵宗等九人号称“陇溪九逸”的来由。
胡缵宗号可泉,在邢泉村,也有一座可泉寺。后人因以名寺,而寺亦因此而著名。
如今的可泉寺很小,为近年所修,大殿与两侧的厢房均砖木结构,只是寺内翠柏垂柳,飞碧垂青,仍然有一丝古意。可泉寺始建的年代有人说是宋代似乎不可考,但在明正德年间它已是秦安城南的名寺,则属无疑。原寺寺南依长山,东南有一脉清流。
胡缵宗作《可泉》诗、《可泉歌》,称赞这一脉山泉“可之”、“可浸”、“可薮”,故名可泉,《可泉歌》中诗句有“上有三窟焕如台,下有七穴灿如斗”。三台俗称滴檐水,指可泉三处悬檐滴水,七穴即七处泉源,有老虎穴诸名称。可泉水可灌溉城南菜圃,是当时唯一川水地,当时以“可泉膏沃”列为秦安十咏之一。
但可惜的是现在的邢泉村,我们已经无法看到那一泓清泉,它的原址已是屋宇相叠的农家院落了。
在邢泉村的另一古迹,始建于元代的圣母宫里,当地的村民给记者说胡缵宗曾在这里的私塾里上过学。
圣母宫的东南角现有胡缵宗纪念馆,屋三楹,坐南朝北,据说内有胡缵宗影图、《早朝》诗书法四条屏拓片、生平简介及后人所写怀念诗文.可惜看护的人不在,无法得见。
村民倒是说了一则胡缵宗幼时求学的传说,非常有趣:
传说胡缵宗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他小时候在圣母宫上私塾的时候,由于身单体薄,常受大同学的欺侮,班里的卫生经常由他来打扫,当时,私塾设在土地庙内。有一天,胡缵宗在扫地时扫到土地跟前,顺便说,把脚抬起来,土地爷的那条泥腿果然提了起来,他扫完地,拿起毛笔在土地背上写道:“土地、土地,罚你到云南背三年土去。”当天晚上,教私塾的先生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对他说:“我年迈体弱,云南路途遥远,求你给督堂大人说说,就不要让我去云南背土了。”第二天,先生来到私塾,看到土地爷背后果然写着梦中老头对他所说的字。于是,他佯装发怒对全班学生说,昨天是谁在土地爷背上写的字?同学们以为是胡缵宗闯了大祸,都说是他写的。先生感到非常吃惊,暗中对胡缵宗格外留意,长大后,胡缵宗果然做了督堂大人。
4、方孝孺被灭族,整个大明,只有他敢说公道话
从一架竹梯上攀上圣母宫新修的鼓亭,向远处眺望县城边的主山脉九龙山,逶迤伸展,我看到有一座山像是从群山中陡然跌落,又像是振翅欲飞,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凤山了。
秦安有民谣曰:“天外飞来一只凤,千年不去化为山。”胡缵宗在《秦安志》中这样描写凤山:“秦安县城城东百步为庙山,其山之高峰趋赴县东。”
凤山是从大地湾附近的九龙山向西延伸的余脉,由凤山上的泰山庙古建筑群、太平堡遗址、行宫及春场园四大部分组成。现存殿宇三十一座,有“一阁、一宫、二厅、三厦、二十四殿宇”之说,是天水市范围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凤山山麓坐落的便是凤山村,和我所在邢泉村遥遥相对。
从邢泉村前往凤山村的一途,皆是城中村改造的繁忙又带着杂乱的景象。登上凤山,换一个角度再次俯瞰凤山村里的旗杆巷。我感觉到胡缵宗的精神世界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然而胡缵宗身上所代表的那种士大夫的精神是我们这些后人万万不能忘却的。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阶层是由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存在于历朝历代。他们高风亮节、忍辱负重、为民请命,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有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巩固提供了制度保障,士大夫阶层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参与国家政治,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华煌煌几千年灿烂的文化成果,基本上都是经由这个群体的人记录、创造、发展而来的。
胡缵宗为官30多年深感仕宦途中的险恶与阴冷,便将自己的余年,定位在“开阁著书”这一朝向内心的人生坐标上。他的主要学术成就见于《鸟鼠山人集》中,在经学、哲学、古文、诗歌、方志、书法等诸多方面均是名家,是一代通才,是全方位的文化巨人。
在退隐林泉的二十一年里,他以淡泊的心境、丰厚的阅历以及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为支柱,在精神世界的畅游(诗歌、书法、史志等创作),形成激昂悲壮、关注民生、疾苦、感情炽烈但又绝无妩媚之态的独特风致。胡缵宗现存诗千首以上,始作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终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诗歌创作终其一生。按诗歌内容可分为社会、山水、咏物、唱酬四大类,以社会诗与山水诗为大宗,约占三分之二。
在中国历史上,正直的士大夫所遭迫害之烈,除了清代,大概要数明代了。也因为这个原因,胡缵宗诗集中反映这类现实的诗就特别多。他从四川内调南京不久,接连写了《方氏承恩图》和《习古斋》两首五律,悼念惨遭灭族之祸的明代大儒方孝孺。
到正德年间时方孝孺被灭族已过百年,朝廷还是禁议一切相关言论,只有胡缵宗敢说公道话,这是何等的勇气?
胡缵宗及其诗歌沉寂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杨伯峻这样评价胡缵宗:
“他有正义感,同情人民,无论在朝庭作官或者在地方上临民都尽可能地为百姓做好事……他的诗朴质而富于感情。要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像当时吴门派唐伯虎(寅),祝枝山(允明)等人逃世于书画,玩世不恭,倜傥不群,他是不肯干的。这大概是胡氏出生于西北高原(今甘肃天水地区秦安县),唐、祝出生于东南繁华之会(今苏州市),地土不同,流风遗俗有异罢。可是唐、祝诸人喧腾于众口,纷陈于近数百年来的笔记、小说,至今江南一带故老还津津乐道他们的遗事,并且还有并非事实的传说。而胡氏之后,讫今四百多年却默默无闻,寂寞身后,不见于记载,更无传于口耳,这是历史的不公平。”
稿源:兰州晨报
天水胡缵宗,给唐伯虎题写墓碑的甘肃人
文丨兰州晨报记者 王文元
天水胡缵宗,苏州唐伯虎,一个是有名的西北才子,一个是闻名的江南才子。因胡缵宗在苏州任过知府四年,因此在苏州留下了一段和唐伯虎有关的传奇故事。
甘肃才子书法大家
胡缵宗(公元1480年-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号可泉,又别号鸟鼠山人。明巩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胡缵宗是一位诗文著作等身的文学家,22岁考中举人,28岁考中进士,被分到翰林院任检讨,参加了明孝宗实录的编写。公元1510年后,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等职务。
胡缵宗在曲阜孔庙留的题词
胡缵宗还是明代甘肃大地上走向全国的书法大家,他嗜篆草书,誉满大江南北,明人陶宗仪《书史会要》评价其“书法笔力清劲古雅”。胡缵宗的书法以颜、柳为主,笔力刚健遒劲,圆润流畅似玉,人称过颜三分,意思是,他的字笔力沉雄,气势雄强,尽得颜鲁公之精髓。他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留下“海不扬波”、在曲阜孔庙留下“金声玉振”、在济南趵突泉留下“趵突泉”,这些书法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如今,秦安县兴国寺内还留着胡缵宗于嘉靖丙午年夏天书写的“般若”匾额,字体厚重平稳,力透纸背。
胡缵宗不仅书法、诗文优秀,他还对普通民众极其关心。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胡缵宗调任苏州(今江苏苏州市)知府。苏州为东南大都会,政务繁居,历代选德高望重、明达干练者为郡守,唐韦应物、白居易与明况钟先后任职于此。
胡缵宗在苏州时以“廉洁辩治”“名与况钟相颉颃”。离开苏州十年后,吏民犹思念不已,为其立“去思碑”。
苏州题写唐寅墓碑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苏州人。因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故又有“唐解元”之称。与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后人称作“明四家”,并工书法、诗文,后人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誉。现在人们对唐伯虎的了解和认知,多是从《唐伯虎点秋香》的传奇故事或者影视剧中了解的。
其实,唐伯虎的人生充满了坎坷,虽然是解元,但在北京参加会试,陷入科举舞弊风波,落魄回家后,妻离家散,生活艰难。于1523年去世,嘉靖五年(1526年),唐寅之弟唐申在桃花庵为唐寅立碑,特请时任苏州知府的胡缵宗题写墓碑。
苏州唐伯虎墓
据《六如居士外集》(清唐仲冕编,清道光昭代丛书本)卷四十记载,胡缵宗大书“明唐解元之墓”六字。右旁隶书:中议大夫、赞治尹、直隶苏州府知府天水胡缵宗书;左书:嘉靖五年岁次丙戌冬十二月上浣吉旦,弟申立石。
乾隆《苏州府志》云:“唐寅墓,在横塘王家村,墓至今尚存。本朝康熙中,阊门内居民于寅读书之准提庵西,掘得一碑,大书‘唐解元墓’,苏守胡缵宗书也。”
这就是甘肃才子胡缵宗为江南才子唐伯虎,在苏州留下的一段传奇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