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是什么朝代的人(理论家王充是哪朝人)

东汉时期。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祖父、父亲钱塘“以贾贩为事”。王充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到京师洛阳入太学,拜班彪为师。“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东汉王充,当之无愧的学霸,唯物主义思想家,出身贫贱,穷困潦倒。但如果细考其家世家史,原为皇室近枝,不仅有军功、有爵位、有封邑;还曾上有皇后、宰相,下有列侯、将军及各级官吏,门庭显赫,荣耀非凡。然而一朝“失势”,祖上仍然骁勇斗狠,并经常依靠蛮力欺负乡民,所以仇家甚多,不得不四处避仇……

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中国古代卓越的唯物论者、大思想家。别看王充出身贫寒,穷困潦倒,如果倒溯历史100年,王充祖上门庭显赫着呢:开基始祖王贺(生卒年不详),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一带)人,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公元前72—公元13)的祖父、新朝开国皇帝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的曾祖父。新朝建立以后,王贺被追谥为“元城孺王”。

魏郡元城王氏一门内外,曾经上有皇后、宰相,下有列侯、将军及各级官吏,势齐云霄,荣耀非凡。到王莽废汉自立新朝(9—23年),元城王氏走向顶峰,成为天下第一家族——王充祖上亦因从军有功,被封为会稽阳亭侯。有封邑、有功勋、有爵位,加上朝中有荫蔽,当时的王氏家族门庭显赫、不可一世。

王莽

当然,之后随着王莽政权的覆亡,魏郡元城王氏的地位也将很快一落千丈。王充祖上就因为在政权更替中应对失措,失掉了爵位和封邑。王家只好就近安置下来,男耕女织,以农桑为业,成了会稽郡人氏、普通人家。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照理来说,王充祖上应该放下身段、低调做人。然而“习惯成自然,自然决定个性,个性决定命运”——习惯了飞扬跋扈、盛气凌人的王充祖上,尽管当时已经“失势”,但是身上还是带着燕赵之地向来风行的任侠斗气,平日里骁勇斗狠,经常依靠蛮力欺负乡民,导致众人敢怒而不敢言。在四近八乡,王家结怨甚多。更加狠毒的是,每当遇到天灾岁歉,王充祖上干脆去干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勾当,简直千夫所指……

两汉之交,政局不稳,天下动荡。王充祖父王汛(生卒年不详),因为担心乱中被仇家所害,于是先迁居会稽城,后定居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一带),以经商为业。王充的父亲王诵(生卒年不详),不仅喜耍无赖,而且好勇任气,因为横行乡里,仇家很多,所以之后王家又不得不迁往上虞章镇避仇。

到王充出生时,王家已是“贱无斗石之秩”,“贫无一亩庇身”,再加“宗祖无淑懿之德”,确实是一个“孤门细族”之家——在这个家里,迎接王充降临的,不仅没有任何财产、名誉、地位,而且还让他背上了一个“先人无德,祖宗无行”的沉重包袱。

但王家宗风,到了王充一代似乎被改变了。史籍记载,王诵早逝,王充奉母至孝。而且王充自幼聪明好学,在乡里颇负才名与声誉。20岁时,王充被推荐到首都洛阳的太学里去深造。当时,太学的主讲官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班彪(3—54)。王充学习非常刻苦,深得班彪的赏识。

太学

王充是一个真正的“学霸”,他在太学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大师是怎么样炼成的”:刚入太学没几年时间,王充居然把太学里的藏书全都读完了。之后王充又经常出入于洛阳的书铺,他买不起书,但这并不妨碍他可以在书铺里站着读书。结果时间一长,王充居然又把洛阳书铺里的书全都读完了……

王充的记忆力很好,因此读书也很有收获。王充说,读书不能只求在字句上的理解,而是要注重真正领会其中的道理;而且领会了道理也不能盲从,还要进行分析和批判。

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王充学成之后,也曾抱有“致君尧舜”的梦想,想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子。王充做过几任地方小官,但是由于不会阿谀奉承、巴结上司,与有权有势之人合不来,所以就很快就辞职不干了。

《论衡》

补充说明一下:前文所述王充之家世,以及“宗祖无淑懿之德”等评语,其实都是王充在其著作《论衡·自纪篇》中的自曝。历数祖上之恶,“恐难称孝”,所以千百年来,王充被无数后人所诟病。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就认为王充之举“不合纲常”,斥王充为“三千之罪人”。在刘知几等人看来,人怎么能够自抖家丑呢?要知道东汉时期,在一个做出孝道就可以扬名、甚至可以做官的时代,王充反其道而行之,从不避祖上之讳——其“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可见一斑。所以王充与有权有势之人“合不来”,在官场混不下去,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中年以后,王充回到家乡上虞,开馆教书。晚年的王充,致力于闭门著书,终于写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伟大的哲学宏著——《论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