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喻: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孔雀东南飞》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名句出自《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属于古文体的五言诗,是汉乐府诗发展史中的巅峰之作。
全诗用五言叙事的方式讲诉了东汉时期关于刘兰芝嫁给焦仲卿后,虽然两人感情伉俪情深,但因不受婆婆待见而被迫分离,一个回到娘家后不想再嫁,一个不想再娶,双双自杀的一场婚姻悲剧故事。造成这场婚姻悲剧的原因,表面上都知道是由于刘兰芝和焦母婆媳关系不和谐导致的。
故事中塑造的焦母是一个蛮横、刁钻、刻薄的人,而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理且才貌双全的人,这样不同性格的两个人在产生摩擦的背后,蕴藏了什么秘密呢?
这场悲剧不仅与人文的因素有关,也与社会背景有关。在当时正是奴隶社会的封建制,地主阶级的统治已进入兴盛时期,封建家长制走进千家万户。而且当时推行的是儒家思想,这种儒家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下:
1、女人以传宗接代为首要
男权掌握的时代。为了达到对女性的掌控,是不允许女子有思想的,且以传宗接代为首要,接着就是替丈夫行孝,侍奉公婆。而刘兰芝婚后两三年,由于丈夫都江府做小吏,不经常在家,她们聚少离多,不仅没有怀孕,还是个有才学、有思想的人,这导致婆婆暗暗对她产生不待见,也是蕴藏其中的一个秘密因素。
2、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
那时对女子要求是三从四德。三从就是指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了从子,没有说话做主的权利,而且公婆地位远超自己父母地位。四德中其中最厉害的一条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意思是说女子没有文化才算有德行,有文化就是无德的表现。而刘兰芝是一个才艺双修的人,有诗文为证: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意思是说:“刘兰芝十三岁时就能织出很好的布匹,到了十四岁时就能裁剪做出漂亮的衣服,十五岁时已经能熟练箜篌弹奏美妙的曲子,十六岁时饱读诗书。”由此可见她算是一个天赋聪明有才艺的才女。她的才学,虽然让丈夫对她疼爱有加,下人也对她很尊敬,就连小姑也很喜欢她,但却暗暗惹怒了焦母,认为刘兰芝是迷惑众人、是无德的表现。担心长期这样下去,家中人心倾向于儿媳妇,焦母的当家权力不保,于是焦母看不惯她的聪明,也看惯一个文化女子从内而外散发的与众不同的气质。所以,有才艺也是奠定和贯穿全诗悲剧色彩所隐匿的因素之一。
由于焦母看不惯刘兰芝的才学,为了磨砺儿媳妇的棱角,不让她接触琴艺和书籍,于是天天让她织布,夜夜不停,诗文有写: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是说:“每天鸡一叫,刘兰芝就要起来织布,日日不停,三天就能断五匹,婆婆还嫌弃她慢。”这不仅体现了焦母的苛刻,也体现了她当家长的专制。
3、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一个家庭中,父母就是天,父母所有的要求都是对的,儿女必须遵守,全力服从,不得反抗有怨言,才算孝敬。
当刘兰芝经不起婆婆刁难后,没有选择顺从讨好婆婆,而是书信向丈夫诉说了苦楚,有诗文:
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于是焦仲卿回家替媳妇向焦母求情。这一举动不仅更加惹怒了焦母,又让矛盾达到尖锐化,诗文中写: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焦母认为自己没有错,反倒是儿媳妇在儿子面前告了状,是反抗,是无礼节,是藐视婆婆,言行举止自做主张的大逆不道表现,这日后岂不是焦母没有了当家的威严,这种让人气愤的事焦母已经忍很久了,于是要求儿子速速把儿媳妇遣送回娘家,咱家留不得。要求换一个聪明贤惠的“贤女。”至此两人被迫分离。
这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焦母心中根深蒂固,同时也演绎得淋漓尽致,更让她霸道、专横跋扈有了理由,也是贯穿这场悲剧的主要因素。
4、那时聪明贤惠的“贤女”标准是什么?
那时聪明贤惠的“贤女”是多干活少说话,没有思想、没文化,一切听从长辈安排循规蹈就的人。也就是焦母喜欢的类型。有诗文: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意思是说像邻居家秦罗敷那样身材可爱无比的贤女,是多数人喜欢的类型。“可怜体无比”意思是姿态可爱无比,而“可爱无比”在当时指的不是那种玲珑纤细婀娜的身材,而是一种不美不丑普通身材。这是和现代审美的区别。
而焦母喜欢秦罗敷还要娶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秦罗敷平常多出入焦家,讨好焦母,达到焦母喜欢她的目的,而且表现出对焦仲卿有意,这样焦母才敢说出休掉刘兰芝重新娶秦罗敷进门的话语。这是题外话。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所蕴藏的秘密,不仅是封建家长制的苛刻造成的,也是对女子无权无地位的压迫造成,更是焦母专横跋扈的私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