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各个年龄段的雅称(古代不同年龄段男女的叫法)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称谓有是不满周岁是襁褓;2到3岁是孩提;7岁是髫年;10岁以下是黄口;12岁是金钗之年;13岁是豆蔻年华;15岁是及笄之年;16岁是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是桃李年华;24岁是花信年华;30岁之前是半老徐娘等等。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男女古人都赋予相关的称谓,这些称谓通常都非常美感并极具雅致。

看到这些称谓就能知道在什么年龄(段),而这些称谓又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以下是古时候不同年龄(段)的男女的对应的称谓。

通用篇

赤子(初生)

刚出生的婴儿通体微红色,故称之为赤子。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颜师古注《汉书》:“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是同一个意思。

襁褓(1岁以下)

襁褓是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婴儿的被子,后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1-2岁)

满周岁的孩子开始慢慢地咿咿呀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开始慢慢学说话。唐·司空图《障车文》:“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雁雁成行,就是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

孩提(2-3岁)

这时候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独立行走,需要父母抱着或是扶着。《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赵岐 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童龀、髫年(女孩7岁,男孩8岁)

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许慎《说文》:“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因为生理原因,通常男孩8岁换牙,女孩7岁换牙。

古时束发,也称冠。髫是指古时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也称作“垂发”。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黄口(10岁以内)

总角、黄口泛指10岁以下的孩童。总角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向上分开,如头顶两角。

黄口是本指雏鸟的嘴,雏鸟出生时,嘴为黄色,故称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幼学(10岁)

幼学指初入学的学童。《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即: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女子篇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古时女子到12岁开始挽上发髻,插上金钗,即为金钗之年。表示女子告别童年时代,即将成年,家里可以说亲,准备婚嫁事宜。

豆蔻之年(女子13-14岁)

豆蔻,一种植物,又名草果,产于岭南,南方人取其尚未大开的,称为含胎花,意为含苞待放。用豆蔻表示此年纪的女子正待开放,惹人喜爱。唐朝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及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十五岁后,须结发,行笄礼,用笄贯之(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之年(女子16岁)

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碧玉”是指女子像“玉”一样温润透亮,干净清澈的样子,这年纪的女子既有少女的稚嫩,还有初为人妇的妩媚。

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所以这个年纪的女子也成为破瓜年华瓜字初分

桃李之年(女子20岁)

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桃李用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少,特别漂亮。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花信之年(女子24岁)

花信是指花开的意思,花信年华是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此年纪的女子已经完全脱稚,如盛开的花一样完全绽放,是一生中最为明艳动人的时候,故花信之年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之年(女子适婚年龄)

摽梅指梅子从树上掉落。摽梅之年泛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一说摽梅之年为女子二十岁。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徐娘半老指女子过了三十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称呼女子徐徐娘有轻薄之意,自称徐娘则有自谦自贬之意。

人老珠黄(女子40岁)

人老珠黄通常指女子40岁之后,古时候通常女子到了这个年纪,皮肤干燥松弛,就与珠子摆放时间太久失去光泽,逞黄色状一样。也喻指女人年老色衰,不被重视。

男子篇

舞勺之年(男子13-15岁)

舞勺之年指男孩子十三至十五岁期间学习舞勺,《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舞勺即为古代儿童学文舞,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之一,与武舞相对,用于宫廷典礼与郊庙祭祀,因是歌颂帝王以文德治天下,故称作文舞。

志学之年(男子15岁)

志学之年指男子十五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意为十五岁后便专心求学。

舞像之年(男子15-20岁)

舞象之年是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武舞也。武舞,雅舞的一种,与“文舞”相对。始于周代,舞时手执斧盾,为歌颂统治者武功,用于郊庙祭祀及朝贺、宴享等大典。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弱冠之年指刚男子成年的时候,一般指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需行冠礼。加冠时,将头发盘起来,戴上帽子,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此时男子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表字。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而立之年指人到三十岁,学有所成,可以自立。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男子40岁)

不惑之年是指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故通常用不惑之年来代表男子到了四十岁年纪。

通用篇

知命之年(男女50岁)

孔子《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并不是听天由命的意思,而是竭力做事,最后结果就看天意了。表达了尽人事知天命的意思。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男女60岁)

自古以来,人们用天干地支相结合的方式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为一甲子,故称六十岁老人为“花甲之年”。孔子《论语·为政》:“六十耳顺”。 指人到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是非。故“耳顺”亦为六十岁的代称。

古稀之年(男女70岁)

古时候受卫生条件、医疗条件、饮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人的平均寿命一般在四十岁左右,活到七十岁非常不易,较为稀少,故称活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之年(男女80-90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东汉·许慎《说文》: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故耄耋亦指年老、高寿之意。

期颐之年(男女100岁)

人活百岁,少之又少。《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又称“期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