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里的一个问题:“如果遇不见心里的那个人,我们是否依旧说着宁缺毋滥呢?”,问题下的一个匿名用户跟帖,很好地诠释着什么是“宁缺毋滥”:
其实心里的那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都不那么清晰明了可能十几岁的时候你心里的那个人是成绩优异的也可能是打架抽烟的可能是沉默寡言的再或者体育细胞发达的当然了最可能是长的跟你追的某个偶像相似的二十几岁的时候你心里的那个人可能是优秀得闪闪发光的能给你许多物质的可能是不善言辞但温柔细腻地全心呵护爱护你的可能是你觉得爱了很久也爱不到但又舍不得放弃的也可能还是你十几岁时期盼的某个人
可是阿年级不同 想法不一样 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心里希望谁并不是最重要的愿意尝试谁并不是最重要的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你就会明白心里的那个人其实无非是合适的聊得来的十几岁喜欢的人也好二十几岁盼望的人也好那个人是不会从你心里蹦出来的雏形是从生活里辨认出来的
说宁缺毋滥不如说是在找自己的路上顺便找到跟自己合拍的路人不如说我在等一个顺其自然说我在做好了所有可以做的事后
与最好的自己还有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