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记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周王朝的王位传至东周灵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已经衰微不堪,具体表现为周天子在各诸侯国君心目中已经没有任何存在感,连最基本的诸侯朝觐都保证不了。
这种窘境把周灵王愁得跟什么似的。这时候一个名叫苌弘的社会名仕求见他,说有办法可以让诸侯恭恭敬敬地来朝拜他,就如同当年八百路诸侯毕恭毕敬地朝见周武王一样。
灵王一听,赶忙接见苌弘,并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苌弘开始他的路演。
苌弘没有急着陈述自己的方案,而是给灵王讲了一个久远的故事,是和周武王有关的。
传说当年周武王汇集八百路诸侯,准备讨伐残暴无道的商纣王。结果临近集合的日子,有十几个诸侯迟迟不发兵,令武王很恼火。站在一旁的姜子牙连忙安慰武王,说他略施小计,就可以让这十几个诸侯果断发兵。
姜太公本就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人,所以他的计划实施后也是充满神奇力量。只见姜太公将那十几个临阵掉链子的诸侯姓名分别刻写在木头上,然后树立在院子当中,每日里固定时辰,姜太公都会用桃木做的箭去射它们。
没过多久,这十几个诸侯领主都突然得了奇异的病症,找巫官一占卜才知道是姜太公在作法惩治他们,赶忙带齐所有兵马到武王这里负荆请命。
随后周武王集合所有诸侯,一鼓作气将商王朝推翻,建立了周王朝。。。
苌弘讲完这个古老的故事后,继续向灵王分析当下的局势:此时各诸侯不来朝见和彼时武王遇到的诸侯临阵掉链子如出一辙,因此只要采用姜太公的策略,保证可以让那些诸侯乖乖地驯服听话。
灵王一听,连忙交口称赞,吩咐苌弘尽快实施这个计划——一个堂堂君王居然非常推崇这种鬼神之事,也无怪乎这个周王的会被追谥为“灵”。
接下来苌弘也像当年姜太公一样,把最不听话的那几个诸侯国,比如楚国、晋国、齐国、吴国、鲁国等等,把他们国君的姓名刻在一个个木雕的狸头上,又准备了一大把木箭,每天在固定时辰对着这些狸头射一支。
苌弘满怀希望,满以为过不了多久,这些诸侯一定会战战兢兢地跑到洛邑向灵王请罪,如此一来,自己的功业就可以直追姜太公了。
可是实际情况是,过了大半年有余,那些木雕狸头甚至都腐烂掉了,然而这几个诸侯王身体顽健异常,丝毫没有患病的样子。
这场闹剧最终是以苌弘自己打脸而结束。
更可悲的是没过多久,苌弘暗自帮灵王出谋划策,通过“做法事”来惩治这些诸侯的事不胫而走。晋国便派了人使阴谋离间苌弘和周灵王的关系。
最后,苌弘被驱逐出洛邑。
苌弘在离开途中,自感愤懑不已,便拔剑自刎,临终前他自己说道:
“如果我内心是忠贞的,那么我的献血最终会化作碧玉!”
三年后,当人们再次打开苌弘的坟墓,发现苌弘的血果然化为了碧玉,璀璨夺目。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苌弘化碧的由来。
在这个颇有些荒诞意味的故事里,苌弘是以当年姜太公的功绩自居,意图通过效仿姜太公当年的做法,帮着周灵王恢复周天子的尊崇。
可是苌弘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
当年周武王之所以能够号令八百路诸侯共同起事,推翻商纣王的暴政,那是因为周武王的号令顺应了天下大势。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商纣王统治时期的商代末年,商王朝行使了很多惨无人道的暴政,激起了很大的民怨。抛开古籍记载不说,今天考古人员在殷商时期的遗址中,经常发现殷商时期普遍存在的活人殉葬和祭祀,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这种景象也是足够令人触目惊心的。连基本的生命保障都谈不上,所谓的尊严和体面只是一种幻想。
我们无法设想当时的人们究竟生活在怎样一种惶恐之中。
周武王在推翻商朝统治后,历经成王、康王的经营,推行更具有人性化的周礼,使天下人心基本安定下来,社会繁荣起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周代商,是历史的进步,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姜太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惩治”了那几个掉链子的诸侯,与其说是姜太公行法有道,不如说是姜太公的所作所为,暗合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周灵王所处的时代,是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晋国、齐国、楚国、吴国等诸侯国之所以敢于不来朝觐他,那是因为这些诸侯国通过不断的革除弊端、发奋图强,国家实力早已远远超出了周天子所能掌控的能力范围。而周王朝却一直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还停留在各诸侯会遵循陈旧的礼法,定期觐见他的春秋美梦中。
兴利除弊,革故鼎新,才是当时的历史大趋势。
可惜的是,苌弘本人并没有站在这个角度来审视周灵王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说苌弘只是看到了姜太公所作所为的表面文章。
所以,苌弘效仿姜太公,对那些诸侯“施法”,只是一种可笑而低级的肤浅模仿行为,他最终失败是必然的。
当然了,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苌弘在分析周王朝当时局势时,是先从周灵王这个核心因素来进行思考的。周灵王喜好鬼神,经常折腾一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当一个君王只有这点爱好的时候,他也只能给整个国度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和土壤。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苌弘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恐怕也是徒劳的。因为周灵王会毫不客气地对他的其他见解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所以,周王朝之所以势力衰微,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周天子本身意志所决定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