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与国产手机厂商天语共同打造的“阿里云”手机曝光,该款手机采用了其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并瞄准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领域。
此前,腾讯和百度也曾被报道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进行布局。互联网厂商进军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的行动充分显示出企业对手机行业的看好,但他们并不指望销售手机获收益,其发力点则在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上,从商业模式来看,是希望通过应用商店和其他的增值服务来获利。
“阿里云”手机
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平台上的布局是抢滩未来移动互联网产业制高点的重要一步。
“阿里云”手机由阿里巴巴子公司阿里云、国产手机厂商天语和芯片公司英伟达联手打造。阿里巴巴将这款手机的操作系统命名为“云智能OS”,它采用Cloud App方式,用户无需在手机端下载应用,只要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登陆统一的云账号就可以运行OS平台上的各种应用。
据了解,用户注册云账号后,就能打通电脑和手机上的阿里浏览器、阿里搜索、手机旺旺等多种应用。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今后10年内,谁在云计算平台、智能终端平台、社会网络平台三大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谁也就掌握了软件产业的未来。”不难看出,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平台上的布局是抢滩未来移动互联网产业制高点的重要一步。
同国内企业相比,在云计算领域,谷歌、亚马逊、微软、IBM、惠普等国际IT厂商的步伐要快得多。不久前,苹果在其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也高调推出了iCloud云服务。在国内,华为、中兴、宇龙酷派等终端企业也较早意识到“云”的重要价值。
赛诺市场研究公司高级分析师孟晓川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手机终端的发展从功能手机,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再到将来的云手机,这是一个趋势。”
此次阿里云手机的曝光,标志着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平台正式投入移动互联网应用之中。据了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内不少厂商都已经加入云计算移动终端的开发。
从手机操作系统切入
在智能手机市场持续火热的情形下,国内互联网企业纷纷试水手机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是明智之举。
由Android系统引发的苹果与HTC的专利战可谓旷日持久,而Android的窘境似乎还不限于此,微软、亚马逊等企业也对其虎视眈眈。据了解,谷歌仅有区区600个智能手机专利,而苹果有4000个,微软有1.7万个。
2011年,智能手机进入快速上升通道。赛诺市场研究机构副总经理邓奎斌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很有可能突破6000万部大关。”在智能手机市场持续火热,而手机系统的专利之争又接连不断的情形下,国内互联网企业纷纷试水手机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的确是明智之举。
阿里云手机就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系统程序中包含阿里云自行设计的虚拟机、云服务资源库、云应用运行框架和界面框架,以及上层应用,并兼容Android应用程序。
业内人士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必须向手机和平板终端进行转移,人们用手机的时间绝对比用电脑的时间多,尤其是在“碎片时间”的处理上。
7月18日,瑞士信贷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互联网公司正掀起开发自有品牌手机的新浪潮。据了解,腾讯开发了一款介于手机操作系统和应用服务之间的手机中间件Qservice,包括数量众多的腾讯移动应用以及Qservice应用商店。
另据报道,百度也将于今年年底推出自主研发的手机操作系统。
创新商业模式?
随着3G时代的到来,‘云+端’成为产业链新的重心,实现云端到终端的无缝接合。
孟晓川告诉记者:“移动互联网行业是‘云、管、端’三股势力的博弈,‘云’指的是新进入的互联网厂商,‘管’指的是通信运营商,‘端’指的是终端制造商。随着3G时代的到来,‘云+端’成为产业链新的重心。阿里云手机就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平台,实现云端到终端的无缝接合。”
在孟晓川看来,互联网企业涉足移动互联网领域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二是拥有丰富的业务支持。他说:“通过‘云’架起一座桥梁,能够将业务更好地推向用户。终端厂商很多没有做起来就是没有这些优势。”
当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主要目的并不打算通过手机售卖获得大量收入。他们的发力点是在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上,从商业模式来看,是希望通过应用商店和其他的增值服务来获利。这将为国内手机产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然而,互联网企业进军手机操作系统的举动也引来一些质疑。孟晓川说:“以阿里云手机为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自有业务,这就不利于整个手机生态链的建设,会形成从上游到下游封闭的产业链。”
手机操作系统是一个整合产业链的过程,需要运营商、程序开发商、芯片制造商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互联网巨头们要想使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被市场广泛认可、服务更为广大的用户群还任重道远。
本文来源:电脑技术吧[http://www.zhishiw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