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如烟的意思是什么|浩瀚如烟的文学作品

浩瀚如烟的意思是什么|浩瀚如烟的文学作品

说起文化,我们总是感觉它很难让人看懂。

以绘画艺术来说,大伙儿都知道毕加索是著名画家,但是呢,看他的作品,却像是小孩子的涂鸦,鉴赏起来着实困难。

再看看咱们的水墨画,虽然我们都清楚,历代名家的作品价值连城,但是,以现在的眼光,却感觉它们线条刻板,没有立体感,很难对其中的美心领神会。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在人类历史中,文化艺术一直都是重要存在,可是,为什么我们普罗大众,却感觉它很遥远,难以明白呢?

有一位美国的历史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

他就是雅克·巴尔赞。

他出生于二十世纪初,一生致力于研究文化史。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他是“国宝级历史学家”。

巴尔赞对美国的公共知识生活很热心,在很多权威杂志上撰写稿件,批判社会文化的各种弊端。这本《我们应有的文化》,就是他所发表文章的精选集。

现在,我们不妨跟着雅克·巴尔赞的这本书,看看他是如何探索我们的文化命题的。

先说说“文化艺术为什么离大众这么远”这个问题。巴尔赞认为,这都是因为专业研究文化的人跑偏了。

他们所做的研究,大都晦涩难懂,只有自己圈子里的人,才能读明白。同时呢,他们的研究方法也有问题。

他们是怎么做研究的呢?主要是用“分析”的方法。

大致的操作,就像堆积木一样,先把大的事物拆开,看看是由什么小的部件组成,然后再看看,这些小的部件,是依据什么原理组合起来的。

这种研究方法,看上去非常的“科学”,但是,如果不分对象地使用它,就会引来问题了。

比如,我们分析一个几何物体,用这个方法,可以看它的横剖面,看看一个角多少度,一条线段多长,面积是多少。

在这其中,所有的要素都可以用数字表示,并且都可以计算出来,分析的结果也就精确、有逻辑。

可是,在文化艺术用上这个方法,就显得很不妥了。

我们看一幅画,要判断它美不美,不是通过“分析”得出来的,而是凭借直觉来欣赏,是一种感性的体验。

眼睛在看的时候,也不会去计算,画里的人抬头多少度看天空,旁边的房子有多高,跟前的小路有多长。

同时呢,一幅画,是很难被拆解的,我们需要看到一整幅画,才能理解局部细节的意义。

比如,光看到一个微微上翘的嘴唇,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一个局部特写。

但是,当一整幅《蒙娜丽莎的微笑》展现在面前,结合人物的眼睛、表情、姿态,我们才知道,这个嘴唇表达的,是一个神秘的微笑。

你可能会说,这也不对啊,有些诗人和作曲家,不也是把自己的作品分为几个部分吗?

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不仅分为了四个部分,每个乐章还有更小的划分呢。

这些说法没有错,但是,这些部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如果没有其他乐章的编排和衔接,那么,贝多芬每个部分的交响乐,就成了零散的音乐片段了。

同样的道理,一部文学作品,也要通读全书,才能理解透某一部分章节的内容。

所以,文化艺术是不适合分析的。

艺术是因为分析太多而脱离了大众,而历史文化呢,则是为了吸引眼球,开始跑偏了。

近几年,历史剧的热度一直很高,可是,也有不少人吐槽,有些历史剧十分让人出戏。

比如,角色之间说话交流,用的是极其现代的词儿;玉米是明朝时传到中国的,可是,在唐代的历史剧里,饭馆就有了玉米饼了。

这些穿越的历史故事,误导了不少观众。

而另一边呢,有不少历史书籍,为了吸引眼球,也选择了剑走偏锋,结果,却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有一本书是写西班牙的社会历史的,可是,这本书的作者,只搜集了五个人的生活资料,作为写作素材。

就这样,作者用这五个人,就代表了整个西班牙民族了。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还有的书,喜欢抛出奇特的观点。

比如,一本研究罗马帝国的书,在开篇就给出结论,罗马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痛风和铅中毒。

顺理成章地,它也就成了当期的畅销书。可那些中规中矩,查证研究的历史书,却很少有人问津。

我们再来看看学校的教育,其实也走错了方向。

在美国,一些中学开设了烹饪课堂,教学生们做东方美食。学校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历史文化,培养国际视野。

可是,亚洲包含了那么多的国家,而每个国家呢,又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

就拿中国、日本、韩国来说,三个国家虽然挨得那么近,饮食文化却大不相同。

所以说,不可能存在一道或者几道美食,就可以代表整个亚洲。这个烹饪课程的开设,也就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亚洲。

巴尔赞提醒我们,要看懂历史,就应该全面了解当时的环境背景,比如政治、商业、艺术、宗教各是什么情形,甚至当时人们使用的语言、主流的思想,都最好略知一二。

如果只看边边角角,只顾着猎奇,那我们只能对历史文化,越来越无知。

这本《我们应有的文化》里,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从人文到艺术,从历史到哲学,每个领域,都阐述了独到的观点。

刚刚我给大伙儿分享的,也只是本书的一部分内容。

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让我们跳出了自我,用更大的视角,去观察身处的这个社会。

它让我们明白了,正是那些我们感觉遥远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地,塑造了我们的审美志趣和文化观念。

这个观察的过程,也正是我们重新了解自己的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