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激烈比拼机器人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国内首个激战类机器人竞技比赛,也是全球独创的机器人竞技平台。该赛事下设机甲大师赛和ICRA RoboMaster人工智能挑战赛两个项目。
今年的机甲大师赛吸引了近200所大学和7000名大学生参加比赛。同时,它催生了四个个人项目,即“英雄远程射击”“工程攀岛取弹”“步兵竞速与智能射击”“步兵对抗”。
通过前期筛选,共有104所大学的战队进入分区赛,分属全国南、中、北三个赛区。仅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所在的南部赛区为例,就有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等10个省份38所高校的1000多名高校学生和青年工程师在5月集结佛山,争夺全国总决赛入场券。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机器人战队“TCR”摘得南部赛区步兵对抗赛的桂冠可谓“杀出重围”。
队员跨专业协作展现强大合力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机器人战队“TCR”
据介绍,厦大嘉庚学院“TCR”机器人战队有23名成员,队员分属该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和人文与传播学院。
团队成员专业跨度大,展现了较强的综合能力,队长、机械组、电控组、视觉组和运营组分工明确,在比赛中协同作战展现了强大合力。战队还拥有7名指导老师,分别来自该校微柏工业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普瑞特先进打印技术创新实验室以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给予参赛团队充分的辅导支持。
团队的指导老师介绍,从赛事视听冲击力震撼的现场不难发现,这项赛事的精彩之处在于激烈与硬朗。而机器人的开发、制造、程序编写和结构设计均由在校大学生自主完成,全方位考验了大学生的脑力、体力、耐力、技术水平和合作能力。
邓伟根说,在比赛中,参赛队伍自行设计不同种类和功能的机器人,在复杂的战场中发射“弹丸”进行对战,而单项赛则侧重机器人某一技术领域的学术研究。以步兵对抗赛为例,双方各出战一只步兵,在规定场地和规定时间内,进行射击对抗,最终根据双方的血量进行胜负判定。
“这充分考验了我们设计制作的步兵机器人的移动能力、射击对抗能力、视觉识别能力以及操作手的临场发挥能力。”邓伟根说。
凭借着跨学科跨专业的有机融合,协同作战,“TCR”的步兵在赛场上先后击败云南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其他11支战队,拿下8月全国总决赛之步兵挑战赛的入场券。
据悉,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联合主办的赛事,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竞技项目之一。首次独立组队出征此项赛事就崭露头角,这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结出的教学硕果。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育人全过程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这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第一次独立组队出征,但机甲大师赛对“嘉庚”号一点儿也不陌生。2018年,该校与母体学校厦门大学组建的联合战队——海韵机器人战队就在当年的全国总决赛中勇夺技术挑战赛救援机器人项目的全国一等奖。
可以说,嘉庚学院的机器人战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联合组建到独立组队的历程,到今年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正是该校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生动体现。
事实上,不仅是机器人战队,该校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中都展现出了不俗实力。今年2月出炉的《2014—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300》显示,厦大嘉庚学院在全国近3000所高校中位居第179位,是全国730多所民办高校、260多所独立学院中唯一进入200强的,其学科竞赛能力可见一斑。
“参与竞赛既是实践也是学习,这是双向互动、融会贯通、螺旋上升的过程。”在“TCR”战队队长邓伟根看来,他从大二就加入战队,三年间随战队出征了三项大赛,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交叉进行,交互作用,这让他迅速成长。
“我因为参赛并获奖,还获得了5个专业选修课学分和2个技能选修课学分的认可。”邓伟根说,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领域的创新大大助力了他们在学业与竞赛中的双丰收。
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全过程,嘉庚学院设置了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做到“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值得一提的还有,近几年该校进一步充分发挥院系学科优势和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优势,培养学子的工程实践能力。
截至目前,该校已经拥有8个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它们充分发挥了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的属性,实现造血功能,探索并实践着“科研-教学-学科竞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大大助力了该校自2003年创办以来,关于12字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坚持,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